发布时间:2022-11-07 13:08:03
内容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汇:九月疾病风险提示,芜湖疾控疾病风险提示,芜湖疾控发布九月疾病风险提示
内容简介
目前全球疫情正在持续蔓延,国内多个省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此次传播的毒株主要是德尔塔变异株,具有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传染性强等特点,疫情防控不容松懈。我中心提示广大市民提高防控意识,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非必要不出市、不离省,
目前全球疫情正在持续蔓延,国内多个省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此次传播的毒株主要是德尔塔变异株,具有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传染性强等特点,疫情防控不容松懈。我中心提示广大市民提高防控意识,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非必要不出市、不离省,更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九月幼托机构及小学开学后,幼儿间接触机会增多,手足口病的发病可能出现小高峰,广大家长需予以重视。市民朋友还需注意与犬猫等动物的安全接触,提高狂犬病的防范意识。此外,市民前往野外工作或游玩时,需注意个人防护,防止被蜱虫叮咬而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关注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脓毒性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请积极配合疫苗接种,保护个人健康,共同构筑人群免疫屏障。外出坚持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广大市民要坚持预防为主的防控意识。科学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密闭公共场所工作的营业员、保安员、保洁员、司乘人员、客运场站服务人员、等人员以及就医人员等要佩戴口罩。
减少人员聚集。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式场所。
加强通风消毒。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公共场所、场站码头、公共交通工具要落实日常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
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
非必要不出省。密切关注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信息动态,近期不要前往有风险地区。如确需前往,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准确记录活动轨迹,同时准备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湿巾、口罩等物品,出行期间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勤洗手,密闭和人群密集处佩戴口罩。
手足口病
关注度:★★★☆☆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及以下儿童多发。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可通过胃肠道、呼吸道及直接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在幼托机构等场所出现暴发。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幼托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家中有幼儿的家庭应做到“常通风、洗净手、晒衣被、吃熟食、喝开水”,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幼托机构应规范开展晨检,并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以及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场所及物品表面进行消毒。如儿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确诊后居家治疗,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上学,防止传染他人。
狂犬病
关注度:★★★★☆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导致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经带毒的狗、猫等咬伤或抓伤机体而使人感染发病。人得了狂犬病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最后死于呼吸、循环和全身衰竭。狂犬病有疫苗可供预防,但无特异的有效治疗,一旦发病,病死率达100%。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人们穿着较为单薄,动物致伤事件更容易发生,由此带来的狂犬病风险也会逐渐增高。
需提醒广大市民的是,狂犬病可防不可治。市民朋友们需注意不要与流浪猫狗近距离接触。人与宠物犬都要避免被流浪犬、猫或野生动物咬伤。不要接触、收养来历不明的流浪犬、猫等动物。家长应教育并照管好儿童,不要因好奇而激惹、接触危险动物,如被咬伤或抓伤一定要及时报告家长。家中饲养的宠物猫狗需接种疫苗,同时注意千万不要与宠物过分亲近,特别是宠物吃食时,不要去逗它。宠物烦躁不安、恐惧时,尽量不要用手去抚慰它。猫、狗在生理期和怀孕期间也很容易伤人,要尽量与其保持距离。
一旦被猫狗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反复冲洗伤口,伤口大而深者,冲洗后用2-3%碘酒或75%酒精消毒。除伤及大血管外,切忌包扎伤口。应尽快前往正规的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接种狂犬病疫苗,咬伤严重者需同时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关注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目前认为蜱可能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人后,导致病毒进入人体而发病,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或血性分泌物也可导致传播。我省每年4-10月份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季节,高发地区为六安、安庆、滁州、合肥和马鞍山等地,芜湖市也时有散发病例出现,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农村。
如前往野外工作或游玩,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以防止被蜱虫叮咬而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① 避免在蜱滋生的环境中坐卧停留,蜱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因此人在路上行走时应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
② 做好个人防护,专业的防护要做到“五紧”,将双袖口、双裤脚和领口等处扎紧。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在林中穿行应带帽子,以免蜱叮咬头部。
③ 野外活动后要检查衣服上是否有蜱附着,浅色衣服有利于发现蜱。
④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
⑤ 野外活动后应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附着,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
一旦发现有蜱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蜱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猜你喜欢 换一组
热门信息